我們(誰?)都知道,每過一陣子我都會斷捨離症頭發作,當然,會斷捨離也是因為幾年前接觸了「讓人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跟「斷捨離」這兩本姊妹書,很多人會覺得裡面講的不可能,但對我來說這兩本寶典幾乎是影響我人生最大的書之一。從小其實沒人教我怎樣收東西,也沒有收東西的習慣,20幾年來我的住處簡直是髒亂屋的狀態,東西多到讓我一想到要清理就沮喪無力,大大小小的東西都想得到留下來的理由,抽屜幾乎是塞爆打不開的狀態,永遠都在找東西,桌上沒有乾淨的空間...但!好險我從出國以來平均每一年搬一次家,還西岸搬到東岸再搬到西岸,每搬一次東西就少很多很多,到最後根本一台車就可以打包帶走。

而當年的情況是,我和大B彷彿暫時住在「我婆婆借我們的房子裡」,既然是借來的,我們的東西都放在自己的臥房內,感覺隨時要搬家的話只要打包臥房裡的東西即可。於是,從結婚到嘎B出生之後這幾年,家裡所有的壁櫥櫃子全部都塞滿了我婆婆的東西,她不准我們動,也不願拿去她現在住的地方,長時間下來我對於家裡沒有空間無法運用感到十分焦慮:Costco買來的衛生紙沒地方放,廚房的碗盤沒地方擺(櫃子裡擺滿了未拆封整套的精美餐具,每天要吃飯的碗盤得放在洗碗機裡),洗碗機從來不用,拿來當放碗的空間,小孩房間的衣櫃也塞滿婆婆的衣服.....  當年以為隨時會搬家,但數度探大B口風,他的意思是,如果沒有意外,在我們可預測的20年內應該是不會搬離這房子。

山不轉路轉,既然我要待在這房子內很久很久,加上整理書的加持,我開始著手先把櫃子清空,所有可以用的(但不需要的)婆婆的東西全體搬到地下室去,一切的垃圾(老人家喜歡收集包裝紙/購物袋/贈品)打包出去,那次一共丟了10幾包黑色垃圾袋。

但畢竟是症頭而不是我與生俱來的個性,這樣的東西大概維持一週,房子內有明顯改善又逐漸怠慢下來,大概每年發作一次。

 

 

今年3月時因緣際會之下接觸到一個6集的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

看完之後好像被開了天眼,一切對於整理的困惑都得到了解釋,甚至可以說我34歲了才開竅!

來歸納一下幾個重點:

1)「我」才是這個空間的主角,而非物品。所以東西去留,應該以「我喜歡它的存在嗎?」而非「它還有沒有用」來做決定。現代社會每個人家裡物品氾濫,生活以物品為主角的人一定會想盡辦法把家裡每個大小東西找留下來的理由,到最後空間就會逐漸被物品吞沒,黑暗角落越來越多,屋內會充滿晦氣。或許你會覺得用自己喜不喜歡來決定去留豈不是很浪費,但你聽我說,「空間」比什麼都重要,你買了房子竟然要花很多空間去堆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等於你花錢擺垃圾一樣。再跟我說一次,「空間」比什麼都重要。逐漸的你會發現,其實自己真心喜歡的東西就那麼多,其他的都是不重要的。

2)一旦決定物品的去留,「去」的部分一定要在最短時間內將其「去」掉,要丟的就真的丟到垃圾箱去,要捐的就當天去捐掉,不要累積不要等,時間一久就會生惰性,然後本來想要清掉的東西就會堆在家的一角很久..很久...,那一開始整理的功夫都白費了,因為家並沒有更乾淨,清出的垃圾也只是換個地方擺,唯有在趕出家門之後你才會得到解脫。

3)除了每日生活的必需品外,有很多不確定去留的東西,你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A)上一次用到它是何時  B)下一次用到它是何時?  對此我的標準是,去年一整年都沒用到的東西表示未來一年我也不會用到,下次也不知何時會用到(何年何月何日?什麼場合情況?)。如果這樣的標準太嚴苛,「我的家裡空無一物」裡給的Tip是,將那個無法決定要不要留的東西擺到不容易看到的地方(例如櫃子裡),給它一段時間,如果沒看到就不會用到,那表示下次再整理到那個東西就是它該走的時候了。

4)一件東西給它2個+理由留下:一個東西不能只有一個功能。例如去便宜商店買小凳子讓小孩墊高有無必要性?家裡已有的椅子是否就可以達到小凳子的功能?這樣一來家裡的椅子就具備兩種功能:一是給人坐,二是給小孩墊高用。如此這般,家裡不再充斥廉價的小玩意,家裡既有的東西也因為有數種功能而更重要了。還有,那些特別喜愛,覺得「特別時刻才要用到的東西」即刻就可以拿出來用了,因為此時此刻就是人生最棒的時刻。每天使用喜愛的物品,被心愛物品圍繞的生活,不但幸福感提高,整個生活層次也提高了。所以不要再屈就自己使用家裡的次等貨,把家裡當旅館住才是最省錢的奢華。

5)重複的東西給它一個數量限制:外帶塑膠碗最多留6個,看起來差不多的白襯衫留3件就好,箱子不同大小留6個。進一個新的就要走一個舊的,留一維持在同一個數量。你會發現其實自己真正需要的非常少。

6)拆掉包裝,留下物品裸體的狀態。有時家裡怎麼看都很亂的原因是因為充斥著盒子等等包裝,有包裝就只能受限於廠商的設計,擺在家裡就會看起來很阿雜。這種說法相信很多人都無法做到,因為大部分人都想要維持東西在最新的狀態,所有的盒子都留下,裏頭的保麗龍包裝紙一張都不丟<----這些就是我們給它莫名意義的垃圾。要記得,一個物品的價值取決於它被使用的頻率,而不是它看起來新不新,一個鍋子用了10年都看起來一樣新又如何?它畢竟是個鍋子,鍋子的用途就是煮食物,只要有好好的用它,有沒有放回原廠箱子根本是不重要的事。家裡到處都是箱子阻礙的是人的活動空間,別忘記,「我」才是這空間的主角,而不是物品。

7)維持在「打開」-「使用」的2步驟內。如果要先開櫃子,再拿出箱子/打開包裝-組裝/倒出....基本上超過2個步驟就很容易引發我們的惰性,「蛤~~一想到某某處翻出來就好懶。」這念頭是不是很熟悉呢?所以東西維持在一打開櫃門/冰箱門就可以拿出使用的2個步驟,也就是除去不多餘的包裝,這樣就能增加想要使用它的機率。

8)切勿把物品塞滿整個空間。看不到的櫃內的物品擺放最多不超過空間的70%,剩下的30%是用來讓你把東西移來移去用的,除此之外,這30%的重要性在於會讓你想要維持那70%的整潔,讓你想動手收。而看得到的櫃子東西擺放不得超過空間的50%,道理相同,眼睛看起來也比較舒適。這就是「空間」的重要。

9)家裡四散的說明書跟名片是否讓你很頭痛呢?整理書(和我)的主張是全丟了,因為現在網路那麼發達,什麼東西不能在網路上找到?多那些紙張只是增加自己的麻煩而已,而且你回想一下,你真正回頭看說明書的次數有多少呢?

10)先丟後整理。為什麼很多人覺得自己總是整理不完,沒時間整理,或是怎樣整理都整理不乾淨呢?那是因為沒有先進行「丟」的動作,一定要清掉不需要的東西,才能整理剩下來的重要的心愛的東西。所以不要先急著買收納盒,因為基本上不需要的東西丟光了之後根本不需要收納盒收納櫃,抽屜打開根本是空空的,裏頭的東西晃來晃去,整理起來超容易啊。而最好用的收納工具是鞋盒,盒子本身到蓋子都可當作收納的工具。最後再提醒一點,如果要視覺上看起來整齊,盡量不要留那些色彩鮮豔的鞋盒,維持黑白灰,不要搶了焦點。

11)建議先從衣櫃整理起,再來是廚房,最後再著手紀念品/信件之類難度高,有附加回憶的東西。

 

相信我,當你一開始丟東西,就會進入「怎麼我已經清出5大袋可是看起來沒有差別」的第一級,很可怕吧。但繼續丟下去,就會進入第二級:感覺好像沒什麼改變,可是視覺清爽,不再有多餘的顏色四散,除掉堆積物,光吸塵就輕鬆一百倍。第三級就是看不見的抽屜和櫃子內都清空了,這樣擺在外頭的東西就可以收到抽屜裡,視線不阿雜,腦子就比較清楚。

最後進行王道:許每件物品一個家,這時才可以開始思考動線的問題:仔細想一下平時使用習慣,洗好的襪子到底應該放洗衣房好還是放鞋櫃旁好,刀子應該放左邊抽屜還是右邊抽屜?

 

當你把家裡不需要的東西清掉,你的房子會宛如排除千年宿便,散發出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氣場和能量。就算家裡有一些沒有歸位的東西也不會讓人覺得雜亂,只會覺得「生活化」而已。就算要收也很容易,因為你已經把東西數量控制在自己能夠掌控的範圍內,不再面對巨量的物品感到手無足措。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當你開始這樣做,對於身旁的人潛移默化的影響超大,就算你只是口頭上分享自己收拾的心得,也會激起別人「我也來好好丟個什麼東西吧」的動力,畢竟誰不喜歡住在整潔的地方呢?

 

 

以上是我這幾年的啟發,希望對收拾感到無力的你有幫助!

 

 

arrow
arrow

    kycemilysa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