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直以來,我對於台灣商品的包裝和品牌時常抱著很大的疑問,明明就是台灣出產的牌子,為什麼包裝上一定得加些日文或者英文呢?這樣代表比較高級的意思嗎?還是比較賣得出去?如果因為加上外來語才會讓台灣人覺得是好物的話,豈不代表我們擁有的是次級文化?
明明繁體字就擁有悠久的歷史,其字形文法之美妙都有西方文化比不上之處,產地來自台灣,就應該大大方方(最好還用毛筆)寫在包裝上,尤其食物類的商品,道地與否當然跟產地有關,也更應該標得大大的讓人一目了然,如果商品讓顧客滿意,那麼以後更會買來自這個產地甚至這一家的商品,廠商為何會覺得多加一些有的沒的日文比起只寫著[雲林出產]的花生米會較有銷路?這樣貶低自己的作法實在讓人疑惑。
我不曉得在台灣的人普遍想法為何,可是對於不住在台灣的人而言,商品上寫著 Made in Taiwan的幾乎都是好貨,都有一定的品質保證,我去超市買菜的時候,也盡量挑台灣製的產品,除了熟悉感之外還有許多對台灣製的信心,然而,還是時常看到一些商品上面有奇怪的日文或者英文,不免有點洩氣,既然都已經可以出口到國外了,為什麼在包裝上還要加上一些四不像的文字?
或許有些商家認為,既然要銷售到國外,就該放一些外來文字以提升[國際感],就這點來看,我也沒什麼意見(廢話妳的意見值幾兩),可是要嘛就做全套,從設計到文字全部統一,藉此吸引熱愛日本貨的人也不失為一種行銷手段,然而我看到的是因為真空的關係所以縮得歪七扭八的塑膠包裝,中間畫著一個大大的台灣,但台灣地圖右邊卻寫著:台灣雲林縣產100%の珍しい黒落花生,香ばしい黒皮ごと お召しあがり下さい(註:這串日文是大B打的因為本人完全不懂日文),整個倒彈,馬上就顯露出這個廠商不清楚他們家的定位在哪裡,如果要騙喜歡日本貨的台灣人, 那麼就要在外頭多加一個包裝精美的紙盒(如果加上個蝴蝶結就更好),而非直接以這種縮得歪七扭八的塑膠包裝呈現,而且真的喜歡日本貨的台灣人是喜歡日本產品表現出來的精緻,才不是為了區區包裝上有日文就會掏腰包。又,如果是因為要銷到日本所以寫日文,那我只能說這個廠商眼光太短淺,因為要賣到日本去封面就要寫日文,那麼要賣到西班牙去就要加上西文,要進口到挪威去就要再加上挪威文,小小的包裝上哪裡夠寫?
請不要誤會我有任何貶低日本或台灣的意思,我反而覺得,有許多優良產品就是因為不盲目跟隨精緻潮流並且保有其鄉土味,這樣才是[道地]的真義。
講到這個,讓我想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某一回我在新聞上看到台灣有人發明了方便女生洗內衣的工具,它是一個圓球,大小可以自己選擇(胸罩大件點的就要買大號的球),從中間打開變兩半,可以把內衣罩杯一邊放一個, 合起來就是一顆球,上面有很多洞, 方便水流進流出,這樣一來女生就可以把內衣裝在裡面丢到洗衣機去洗而不怕內衣變形。我覺得這個發明很棒,於是特地請朋友從台灣幫我帶回來。收到之後一看哭笑不得:這顆洗衣球用一個粉紅色的盒子包裝,模仿日本藥妝店小物包裝的企圖很明顯,四面八方有空位的地方都用淺藍色等粉色系寫/畫 滿了夾雜中文和日文的文字和圖案(看起來很混亂),最厲害的是它的品牌,叫做可而喜,來自於它的英文:Care She。
Care She? 這個簡單又荒謬的文法著實讓我眼痛很久很久,怎樣也想不透為什麼非要叫這個名字不可,首先,只有Care about Her 或者Care for Her,不然 She Cares也行。Care She 是什麼鬼?不會英文就不要用英文,分明是台灣貨為何一定要寫英文?不然和懂英文的人討論一下,再不然請在台灣的會英文的大學生來看一下也行啊,這是最基礎的文法,不用出動喝過洋墨水的人也可以知道錯誤在哪。而且我完全看不出來有什麼非得要標上英文的必要,畢竟整個包裝走日本風,而且盒子上寫滿了日文啊!
更令我快昏倒的是是它的中文品牌名,叫做[可而喜],可想而知是由 [Care She]直譯過來,簡直荒謬絕倫,錯上加錯,完全是某個笑話把Latte 翻成[拿鐵]再翻成英文[Take Iron] 的的真實版。這是一個這麼好的發明,卻完全不知在商業戰場上的大前方--品牌形象上,跌個狗吃屎,這不是很可惜嗎?
或許台灣正在面臨轉型期(雖然好像一直都卡在過渡期,一直都達不到另一個階段),成本的分配還是著重於壓低價錢以量制質,所以首先砍掉的就是包裝和設計的費用,可是他們都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包裝未必一定要精美,可是一定要表現出產品的精神,一種商品來自哪裡就應該要凸顯哪裡的特色,並且要以此為傲,讓大家都知道你這個地方出產這麼有味道的東西。
英文中有一個字叫做original,指的就是這個意思。這讓我想到,有許多盛產葡萄酒的國家,他們的菸酒管制協會(應該叫這個名字吧)很嚴格的規定這些參與的廠商,在釀製葡萄酒的過程中不允許加入任何一滴水(加水會讓酒變甜),所以不同產地會因為產的葡萄不同,釀出來的酒味道也不相同,顧客要是覺得這產地的酒不好喝,那麼不好意思,我們家的酒就是這個味道,不喜歡就請買別家的,法國酒不會想要模仿紐西蘭酒的味道,出生於美國加州的葡萄酒喝起來就是和加拿大產的味道不同,更不用說在標簽上標注他國的文字以方便出口,這就是忠於原味。
一味的模仿別人,拿別人的文化/文字來套用,充其量學的也只是皮毛,捕捉不到背後精神和邏輯,只會讓明明優良的商品變成四不像的,如果要這樣進軍國際市場,只怕會鬧出笑話。
我要重申一次,Made in Taiwan 的貨真的很棒,而且我相信,品質好的東西,就算整個包裝上面沒有任何外來文字,都會因為口碑好而大賣特賣,就算看不懂中國字的外國人,也會想辦法搞懂他們喜歡的台灣的商品的名字,例如鼎泰豐,最多就是加註Din Tai Fung Dumpling House 讓外國人音讀得出來,知道的人就會慕名而來,現在全世界的人對中國文化哈得要死,而我們還要基於不知名的原因加入不知道正不正確的外文,根本是開倒車的行為。
如果野心勃勃想要進軍國際,那麼就多花一些些錢請真的懂得國外文化的人加入設計團隊,不然就乾脆不要標任何的他國文字,並且做足台灣味,擺明了專攻國外的華人市場,不要這樣不三不四的,讓我們這些在國外的台灣人實在感覺很洩氣啊!
真的,台灣加油,好嗎?
這就是我說的,是不是忠於原味的差別
明明繁體字就擁有悠久的歷史,其字形文法之美妙都有西方文化比不上之處,產地來自台灣,就應該大大方方(最好還用毛筆)寫在包裝上,尤其食物類的商品,道地與否當然跟產地有關,也更應該標得大大的讓人一目了然,如果商品讓顧客滿意,那麼以後更會買來自這個產地甚至這一家的商品,廠商為何會覺得多加一些有的沒的日文比起只寫著[雲林出產]的花生米會較有銷路?這樣貶低自己的作法實在讓人疑惑。
我不曉得在台灣的人普遍想法為何,可是對於不住在台灣的人而言,商品上寫著 Made in Taiwan的幾乎都是好貨,都有一定的品質保證,我去超市買菜的時候,也盡量挑台灣製的產品,除了熟悉感之外還有許多對台灣製的信心,然而,還是時常看到一些商品上面有奇怪的日文或者英文,不免有點洩氣,既然都已經可以出口到國外了,為什麼在包裝上還要加上一些四不像的文字?
或許有些商家認為,既然要銷售到國外,就該放一些外來文字以提升[國際感],就這點來看,我也沒什麼意見(廢話妳的意見值幾兩),可是要嘛就做全套,從設計到文字全部統一,藉此吸引熱愛日本貨的人也不失為一種行銷手段,然而我看到的是因為真空的關係所以縮得歪七扭八的塑膠包裝,中間畫著一個大大的台灣,但台灣地圖右邊卻寫著:台灣雲林縣產100%の珍しい黒落花生,香ばしい黒皮ごと お召しあがり下さい(註:這串日文是大B打的因為本人完全不懂日文),整個倒彈,馬上就顯露出這個廠商不清楚他們家的定位在哪裡,如果要騙喜歡日本貨的台灣人, 那麼就要在外頭多加一個包裝精美的紙盒(如果加上個蝴蝶結就更好),而非直接以這種縮得歪七扭八的塑膠包裝呈現,而且真的喜歡日本貨的台灣人是喜歡日本產品表現出來的精緻,才不是為了區區包裝上有日文就會掏腰包。又,如果是因為要銷到日本所以寫日文,那我只能說這個廠商眼光太短淺,因為要賣到日本去封面就要寫日文,那麼要賣到西班牙去就要加上西文,要進口到挪威去就要再加上挪威文,小小的包裝上哪裡夠寫?
請不要誤會我有任何貶低日本或台灣的意思,我反而覺得,有許多優良產品就是因為不盲目跟隨精緻潮流並且保有其鄉土味,這樣才是[道地]的真義。
講到這個,讓我想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某一回我在新聞上看到台灣有人發明了方便女生洗內衣的工具,它是一個圓球,大小可以自己選擇(胸罩大件點的就要買大號的球),從中間打開變兩半,可以把內衣罩杯一邊放一個, 合起來就是一顆球,上面有很多洞, 方便水流進流出,這樣一來女生就可以把內衣裝在裡面丢到洗衣機去洗而不怕內衣變形。我覺得這個發明很棒,於是特地請朋友從台灣幫我帶回來。收到之後一看哭笑不得:這顆洗衣球用一個粉紅色的盒子包裝,模仿日本藥妝店小物包裝的企圖很明顯,四面八方有空位的地方都用淺藍色等粉色系寫/畫 滿了夾雜中文和日文的文字和圖案(看起來很混亂),最厲害的是它的品牌,叫做可而喜,來自於它的英文:Care She。
Care She? 這個簡單又荒謬的文法著實讓我眼痛很久很久,怎樣也想不透為什麼非要叫這個名字不可,首先,只有Care about Her 或者Care for Her,不然 She Cares也行。Care She 是什麼鬼?不會英文就不要用英文,分明是台灣貨為何一定要寫英文?不然和懂英文的人討論一下,再不然請在台灣的會英文的大學生來看一下也行啊,這是最基礎的文法,不用出動喝過洋墨水的人也可以知道錯誤在哪。而且我完全看不出來有什麼非得要標上英文的必要,畢竟整個包裝走日本風,而且盒子上寫滿了日文啊!
更令我快昏倒的是是它的中文品牌名,叫做[可而喜],可想而知是由 [Care She]直譯過來,簡直荒謬絕倫,錯上加錯,完全是某個笑話把Latte 翻成[拿鐵]再翻成英文[Take Iron] 的的真實版。這是一個這麼好的發明,卻完全不知在商業戰場上的大前方--品牌形象上,跌個狗吃屎,這不是很可惜嗎?
或許台灣正在面臨轉型期(雖然好像一直都卡在過渡期,一直都達不到另一個階段),成本的分配還是著重於壓低價錢以量制質,所以首先砍掉的就是包裝和設計的費用,可是他們都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包裝未必一定要精美,可是一定要表現出產品的精神,一種商品來自哪裡就應該要凸顯哪裡的特色,並且要以此為傲,讓大家都知道你這個地方出產這麼有味道的東西。
英文中有一個字叫做original,指的就是這個意思。這讓我想到,有許多盛產葡萄酒的國家,他們的菸酒管制協會(應該叫這個名字吧)很嚴格的規定這些參與的廠商,在釀製葡萄酒的過程中不允許加入任何一滴水(加水會讓酒變甜),所以不同產地會因為產的葡萄不同,釀出來的酒味道也不相同,顧客要是覺得這產地的酒不好喝,那麼不好意思,我們家的酒就是這個味道,不喜歡就請買別家的,法國酒不會想要模仿紐西蘭酒的味道,出生於美國加州的葡萄酒喝起來就是和加拿大產的味道不同,更不用說在標簽上標注他國的文字以方便出口,這就是忠於原味。
一味的模仿別人,拿別人的文化/文字來套用,充其量學的也只是皮毛,捕捉不到背後精神和邏輯,只會讓明明優良的商品變成四不像的,如果要這樣進軍國際市場,只怕會鬧出笑話。
我要重申一次,Made in Taiwan 的貨真的很棒,而且我相信,品質好的東西,就算整個包裝上面沒有任何外來文字,都會因為口碑好而大賣特賣,就算看不懂中國字的外國人,也會想辦法搞懂他們喜歡的台灣的商品的名字,例如鼎泰豐,最多就是加註Din Tai Fung Dumpling House 讓外國人音讀得出來,知道的人就會慕名而來,現在全世界的人對中國文化哈得要死,而我們還要基於不知名的原因加入不知道正不正確的外文,根本是開倒車的行為。
如果野心勃勃想要進軍國際,那麼就多花一些些錢請真的懂得國外文化的人加入設計團隊,不然就乾脆不要標任何的他國文字,並且做足台灣味,擺明了專攻國外的華人市場,不要這樣不三不四的,讓我們這些在國外的台灣人實在感覺很洩氣啊!
真的,台灣加油,好嗎?
這就是我說的,是不是忠於原味的差別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